新聞資訊/ NEWS
4月底作為機構改革之后我省首部自然資源五年規劃,《四川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正式出臺,為我省未來開展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據和行動綱領。 2018年11月機構改革后新組建的四川省自然資源廳掛牌成立,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立足“規劃引領、管控約束、要素保障”的職責定位,在48.6萬平方公里的巴蜀大地上,譜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5年來四川自然資源系統圍繞規劃引領、管控約束、要素保障的綜合職責定位,堅決守住保護的紅線、發展的基線、安全的底線,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之路,自然資源管理工作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空間格局。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生態財富。
2018年,新組建的省自然資源廳扛起了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奮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當前,四川作為全國5個試點省之一,圓滿完成“三區三線”劃定試點工作——根據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種類型,分別對應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空間總量是有限的,分配的過程是“此消彼長”的漸進過程,自然資源管控約束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場艱苦漫長的戰斗。保護生態,向生產空間擠占說“不”。四川在全國率先明確大江大河兩側3公里范圍內不再新設礦區;334宗與自然保護區重疊的礦業權已全部退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的重要內容。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有效途徑,將為四川未來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過去5年,我們經歷了無數挑戰,也迎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機遇。精準研判“時”與“勢”,辯證把握“危”與“機”,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精準高效服務保障全省高質量發展。
重大項目用地應保盡保,審批提速,建設就能加速。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項目用地從報件到獲得省政府批準僅用時6天,成渝中線高鐵用地預審省級審查僅用時3天,用地審批的速度不斷刷新。5年間,審批時效縮短近50%。
用地審批提速,靠的是制度體系的完善。省政府定期專題調度已成常態,省自然資源廳變身“用地保姆”,全省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用地保障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用地審批提速,靠的是“智慧”管理的升級。省自然資源廳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建成四川省建設用地三級聯網智能化審批和管理系統,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人工,實現了標準公開、流程公開、進度公開、意見公開、結果公開,促進審批提質增效。
保重大戰略——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全面部署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自然資源廳為此提出一攬子用地保障措施。
保重點區域——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省自然資源廳靶向制定支持省級新區、國家實驗室、天府實驗室等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政策,并試點下放天府新區、中國(綿陽)科技城省級用地審批權,進一步提升審批效率。
穩住增長底盤——應對疫情沖擊,穩增長需要投資拉動,省自然資源廳出臺應對疫情保障發展10條措施,對重大項目用地全程跟蹤服務。出臺我省砂石保障18條措施,新增規劃砂石資源137億噸,有力保障了重大項目建設的砂石需求。
穩住社會民生——2019年,生豬市場供應出現短缺,四川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設施農業用地管理辦法。短短一年間,保障生豬生產用地2.9萬畝,新增生豬產能近900萬頭,為穩定市場提供了重要支撐。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也對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了新要求,必須摒棄過去過度依賴資源消耗、資源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做法,加快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嚴控增量做減法。建立并完善“增存掛鉤”機制,盤活做不好,增量就為零,2020—2021年通過處置存量土地,產生計劃指標52.81萬畝。
盤活存量做加法。近5年來,強力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227萬畝;推行“畝均論英雄”、標準地、混合用地等改革,走出一條改革推動低效用地盤活之路。
5年砥礪奮進,全省自然資源系統正以“綠色”為基調,以“紅線”為區隔,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鋪陳出四川高質量發展的底圖。
去年以來,四川密集出臺一系列耕地保護創新舉措,以“全國率先”的態勢,讓耕地保護長出“硬牙齒”。緊盯“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四川在全國率先對耕地變化情況開展雙月動態監測;上線耕地“隨手拍”監督平臺“天府調查云·耕地保”APP,耕地保護從單一部門管變成公眾齊監督;出臺全國首份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目標考評細則,如同一面“警示鏡”,壓實市(州)黨委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單位)責任;空天地一體化耕地監督體系上線,在全國率先開展執法月度自主監測,衛星24小時“盯梢”,只要田里動了土,衛星都能一眼“揪”出;凡是違法亂占耕地,必須拆除恢復原樣。近5年,我省共批準占用耕地95.75萬畝、補充耕地183.68萬畝,通過土地整治產生新增耕地指標147.36萬畝。
自2018年實施機構改革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牢牢把握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從山川到河湖泊、從草原到森田園,遵循自然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讓綠色成為四川發展動人的色彩。
鄉村振興,規劃是前提。為了落實省委關于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以下簡稱“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決策部署,2021年,全省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探索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村規劃,把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作為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總牽引和主抓手,打破縣域內行政區劃和建制界限,在全省五大片區11個縣(市、區)完成兩輪省級試點,推動片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更加優化。今年起,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已全面推開。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全省已排查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超過3萬余處,分布在全省21個市(州)、176個縣(市、區),對123萬余名群眾生命和800億余元財產安全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
如今在四川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一方方生機勃勃的田野,擔負起糧食安全的重任;一片片秀麗的綠水青山,守護生態安全的屏障;一處處片區規劃藍圖,承載鄉村振興的夢想;一個個消失的地災隱患點,呵護民生福祉……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自然資源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生態之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中肩負著重要歷史使命。
近日省政府下發《四川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勾勒出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新畫卷——開發保護更加協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資源利用更加高效、保障支撐更加有力。根據遠景規劃,到2035年,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將更加牢固,美麗四川建設目標基本實現。